王雅琪:我制作了“清明节”相关微课,快分享给学生们吧
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借助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。通过讲清明节的传说、品尝清明节特有的食物、祭奠先人、踏青,孩子们可以缅怀先人,也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古诗词等知识。今天分享的“清明节”小微课,快快转发给学生们吧。
相传大禹治水后,人们就用“清明”之语庆贺水患已除,天下太平。此时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,天清地明,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,历代承袭成为习惯。踏青时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、春光美景之外,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,增添生活情趣。
清明节的习俗
1. 扫墓:中国历史上,寒食禁火,祭奠先人,早已蔚为习俗。唐朝之后,寒食节逐渐式微,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。
2. 踏青:清明之时,正值春回大地,人们乃因利趁便,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,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,怡乐融融。
3. 放风筝: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。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一串彩色的小灯笼,像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“神灯”。
4. 荡秋千: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“千秋”。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“秋千”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成。
5、拔河:据说,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活动,具有祈求丰收的意义,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。
6、植树: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。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“植树节”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清明节的食物
1. 乌稔饭:关于清明食俗,不能不提到畲家的“乌稔饭”。每年三月初三,畲族人家家户户煮“乌稔饭”,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,久而久之,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“乌稔饭”的习俗。
2. 子推馍:又称老馍馍,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,重约250—500克。里面包鸡蛋或红枣,上面有顶子。顶子四周贴面花,面花是面塑的小馍,形状有燕、虫、蛇、兔或文房四宝。
3. 螺蛳: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。螺蛳食法颇多,可与葱、姜、酱油、料酒、白糖同炒;也可煮熟挑出螺肉,可拌、可醉、可糟、可炝,无不适宜。若食法得当,真可称得上“一味螺蛳千般趣,美味佳酿均不及”了。
4. 青团: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,主要是江浙皖沪一带,有吃青团的风俗。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,再包裹进豆沙馅儿。
你了解了吗?
作者简介
王雅琪:吉林省长春市台北明珠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。喜欢跑步和看书,喜欢读书是因为它能丰富知识;喜欢跑步因为它可以磨砺意志。参加工作一年来,认真向前辈学习,刻苦专研教材,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,运用多种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,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。
微信编辑:李中华
监 制:朱哲
往期荐读